颱風眼為中心氣壓最低之處,其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形、開口眼和多邊形等五種,其平均直徑約為45公里左右,最小的為10-20公里,大的可達100-150公里,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其眼的直徑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有隨颱風的增強而逐漸縮小的趨勢。在此區域內無狂風亦無暴雨,天上僅有薄雲,能見天日或星斗。當颱風眼通過某地時,常被誤認為颱風已過去,實則此時係在颱風眼內,約二、三十分鐘後,狂風暴雨又會再度出現,颱風眼經過前與經過後之風向恰恰相反,此可由圖三颱風模式圖中明顯看出。
颱風眼之發生,係由於颱風內之風是反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而旋轉時所發生之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之風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颱風中心數十公里範圍內的無風現象,而且因為有空氣下沉增溫現象,導致雲消雨散而成為颱風眼。
颱風移近陸地時,環流受地形影響,常在其他地點形成氣旋式環流中心,稱之為副中心。台灣地區即常有這種現象,主要是因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常在山的背風面適當地區形成副中心,有時會數個同時存在,颱風離去時才逐漸消失。有時某個副中心會發展而取代原來的颱風中心,因此在颱風通過台灣時,常可見到颱風中心似乎有跳躍現象,實際就是副中心的取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