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天空分成幾大層??
2005-05-14 20:09:47 UTC
什麼對流層之類ㄉ......
有誰可以給我整理...?
三 答案:
2005-05-14 20:11:06 UTC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大氣的構造: 大氣分層:大氣層按溫度的變化,可分為四層,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及增溫層,請參考下圖

圖片參考:http://www.nmns.edu.tw/New/Education/ActivitySheet/unit8/images/b7-3-1.gif

對流層之厚度,夏季常較冬季為厚,低緯度地區亦常厚於高緯度地區,由赤道附近厚約18公里,到兩極附近厚僅8至9公里不等,平均約12公里。對流層內溫度通常隨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增高1000米,溫度則降低約攝氏 6.5度。大氣中之水汽,幾乎全部存於此層內,故雲、霧、雨、雪等常見之天氣現象,皆限於在對流層中發生,且多集中於此層下部。我們稱對流層的最高點為對流層頂(Tropospause),高度約14至18公里,溫度則約攝氏 -55至-60度。平流層之厚度,約自10餘公里到50至55公里。由對流層頂到高約30至35公里處,是平流層下部,氣溫幾恒定不變,或隨高度之增高而略為上升。30餘公里以上,溫度反隨高度而增,平均每升高1公里,溫度約增加攝氏5度,至50-55公里處溫度達最高峰。平流層內源自地面之水汽及灰塵幾已絕跡,氣流平穩。平流層上部因臭氧層(Ozone Layer)吸收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於是氣溫升高。中氣層範圍大約自50至80公里處,溫度一般都是向上遞減,直至中氣層頂(Mesopause),溫度降至-95度左右或更低。從地面到中氣層頂,大氣中除了水汽和臭氧之外,其他各種氣體的成份近似不變,因此中氣層以下區域,我們稱之為「均勻層」。增溫層是中氣層頂以上溫度再度升高的區域,當太陽寧靜時,此層可伸展至400公里高度,在太陽活動期間則可達500公里上下。增溫層下部,空氣至為稀薄,空氣分子易於電離,空中自由電子頗為豐富,通稱為電離層(Ionosphere),對於反射無線電波功能方面功效頗大。
PVUPWVQNTKNI
2014-11-14 06:11:51 UTC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Eddie
2005-05-14 20:16:07 UTC
*對流層...最接近地面的一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約10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 是對流(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於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雲、雨、…最經常出現的區域。一般而言,越接近地面水汽含量越高,因為溫度較高而且較接近來源(如:海、湖、森林、沼澤…)。

大氣吸收陽光的效率不高,約有50%的陽光穿透為地表吸收,而且空氣放出的輻射比吸收的還多(即不斷冷卻),因此大氣的溫度分布成隨高度遞減的現象。大氣則經由熱傳導及對流傳送熱量,彌補輻射冷卻所損失的能量。平均而言,對流層中隨高度溫度遞減約6.5oC/km。



*平流層...對流層之上,10km至50km之間,為平流層。平流層的特點是溫度隨高度增加,因此空氣特別穩定,不易產生對流,大氣運動多是水平,因此稱為平流層。平流層因為特別穩定,而且沒有降水,大氣中懸浮微粒(如:火山灰、污染物、核爆輻射塵…)可停留在平流層數個月到數年之久。



*中氣層...在這層沒有特殊的加熱過程,越高處越冷。大氣層最冷的地方。



*增溫層....在這層,N2、O2、O吸收波長非常短的太陽輻射(<0.1μm)(圖3-4),產生光電離作用(photoionization),生成許多電離子,因此也稱為電離層(圖3-5)。由於空氣稀薄,只要吸收一點能量,溫度就變得很高(可達數千度)。這裡的溫度變化與太陽黑子的活動關係密切。太陽黑子活躍與否可改變溫度達一千多度。但是人若在同溫層立刻被凍死。為什麼?因為空氣太稀薄,即使每個氣體分子溫度達數千度,因為太少氣體分子撞擊人體,對人而言,溫度還是非常低。由於電離子會吸收、反射電訊,電離層的狀況對長程通訊影響很大。



相關介紹請看參考資料的網址....蠻仔細的!


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 Answers 上,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