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與地質學
題:
關於"巨變說(災難說)"
2005-04-26 22:14:31 UTC
上課讀到有赫登提出來的"均變說"但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巨變說(災難說)"~這是誰提出來的??
一 回答:
?
2005-05-04 12:25:52 UTC
最早的災變說是法國動物學家布豐(George Louis Leclerc de Buffon)在1745年提出的。他認為,太陽比行星先形成,太陽形成後,曾經有一個彗星“掠碰”(擦邊而過)到它,使太陽自轉起來,同時碰出了不少物質。這些物質一部分落回太陽,一部分脫離太陽的引力飛走了,還有一部分則繞太陽旋轉起來,後來形成了行星。根據我們現在對彗星的認識,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成立的,但在布豐的時代,彗星被認為是品質巨大的天體。
20世紀的頭40年中,由於康得-拉普拉斯古典星雲說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難棗角動量分佈異常,災變說曾占了絕對優勢。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大約出現過二十多種不同的災變說。她們大都用兩顆或三顆恒星的彼此接近或碰撞這樣的偶然事件來解釋太陽系的起源。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天文學家金斯(Jeans)於1916年提出的摮畢禂。金斯認為,當另一顆恒星接近太陽時,在太陽表面產生了很大的潮。反面的潮比正面的小得多,很快衰落。正面的潮很大,物質被經過的恒星拉出來,形成一個長條。在這一恒星離開太陽時,長條內形成了所有的行星。長條的中部較粗,兩頭較細,所以,由中部物質形成的木星、土星較大。
據我們現在所知,恒星在宇宙空間中的密度是非常低的,太陽附近的恒星分佈類似於彼此相隔960多千米的一些乒乓球。宇宙間恒星彼此接近的幾率極小。而根據對附近恒星的觀測,至少有兩顆恒星很有可能有自己的行星。基於這些發現,有人估計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約有1%到10%的恒星可能擁有行星。如此眾多的行星絕不能用恒星之間的偶然相遇來解釋。因此災變說到五十年代便逐漸走向衰落。
ⓘ
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 Answers 上,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
Loading...